大红袍等兴义本土特色水果将重新登上兴义人的食谱。日前,记者从兴义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获悉,目前,兴义市正与贵州大学范辉教授专家组进行恢复兴义传统果品品种工程,将恢复“兴义人记忆中味道”——大红袍等特色果树的种植。

大红袍育苗基地建设现场
兴义“大红袍”是一种优质红橘,曾在贵州省和全国果品鉴评会上被誉为“省内红橘之冠”,并名列全国果品前茅。据记载已有140多年栽培历史。“海子梨”是兴义市的传统出口名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大红袍”、“海子梨”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品质退化,亟待保护繁育。为恢复和发展这一驰名地方优良水果品种,兴义市依托科研院校,通过国有公司主导,在则戎乡平寨村实施兴义“大红袍”“海子梨”地方特色水果良繁种植项目。
大红袍育苗基地建设现场
据了解,地方特色水果良繁种植项目总投资560万元,用地150亩。2018年可完成兴义“大红袍”嫁接5万株,出圃1万株,完成兴义“海子梨”、麦熟李、结桃等地方优良品种嫁接15万株,出圃8万株。目前,已建成育苗大棚7个,占地7200平方米,配套建设完成水池、喷灌系统、园区道路、排水沟渠等。嫁接“海子梨”3万株、麦熟李1.5万株、结桃1万株,“大红袍”已完成良种收集,待嫁接5万株。
大红袍育苗基地建设现场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6个月建设期,将完成150亩地方特色精品水果种苗繁育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项目通过务工就业、基地种植的方式拓宽农户(贫困户)增收渠道,每年务工农户(贫困户)可获得160万元以上劳务收入。此外,项目还将开展果树嫁接和果园管护技术培训,每年培训200名掌握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员,至少带动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依托籽粒玉米调减和退耕还林,预计到2020年,基地提供的精品水果苗木将覆盖则戎乡、南盘江镇、马岭镇、威舍镇等全市所有适宜种植区域,形成兴义市20万亩地方特色水果产业带,实现产业带乡镇贫困户带动全覆盖。
|